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领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的竞赛,而光模块作为算力集群扩展的关键组件,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高潮。近年来,从感知到生成,再到智能体的全面进化,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,推动了各行业变革,同时也加速了光模块技术的迭代与普及。
从全球光模块市场的表现来看,多家上榜全球光模块TOP10的国内企业均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,一改往年的波动局面。这些公司的财报显示,400G、800G等高速光模块的大规模交付成为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
技术层面,800G光模块已成为当前市场的主力军,而1.6T光模块也在加速认证过程中。据悉,在即将到来的OFC 2025大会上,1.6T光模块的激光器、调制器和芯片组将基本成熟,并明确了向3.2T光模块演进的技术路径。同时,LPO(光链路聚合)、CPO(共封装光学)等方案的进展也备受瞩目,这些方案将为更大规模的智算中心集群提供有力支撑。
国内光模块市场的增长节奏明显加快,多家企业业绩亮眼。索尔思光电、剑桥科技、联特科技等厂商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。值得注意的是,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,中国云计算公司对光模块的投资激增,预计2025年中国云公司的以太网光模块采购量将实现超100%的增长。
国内光模块龙头企业华工科技在AI领域的产品能力已逐步迈入第一梯队,持续扩大国内头部AI客户的交付份额。另一家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光迅科技,其数据与接入产品营收也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。中际旭创则表示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公司明显感受到国内客户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视,大客户招标量明显增长。
在“超大规模智算中心:1.6T时代的全光互联”线上研讨会上,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透露,预计2025年将在智算中心导入800G光模块,2026年开始导入1.6T光模块。这一消息进一步证实了光模块市场向更高速率演进的趋势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AI硬件架构的迭代速度明显加快,对光模块厂商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目前,800G光模块几乎是AI集群的标配,而1.6T光模块则成为新的焦点。同时,3.2T光模块也已经进入业界视野。然而,随着速率的提升,光模块的功耗问题也日益凸显。未来1.6T/3.2T网络中,光的功耗将超过电的功耗2倍以上,成为网络带宽提升的一大挑战。
面对这一挑战,业界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。CPO、LPO/LRO等方案成为热点。阿里近期宣布全球首次规模部署LPO光模块,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。据LightCounting预测,未来3-5年,市场将是重定时可插拔光模块、LPO可插拔光模块、CPO的混合体。在800G和1.6T时代,重定时可插拔设备仍将是最大的市场;而到了3.2T时代,LPO和CPO的优势将更加明显。
从光模块厂商的技术布局来看,中际旭创、新易盛、华工科技等企业均在加速推进1.6T及更高速率光模块的研发与产业化。这些企业不仅推出了基于不同技术方案的800G/1.6T光模块产品,还在积极探索CPO等前沿技术。
尽管光通信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,但在AI的驱动下,这一周期波动明显缩短。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,AI顺势推动市场反转,增长趋势一直延续至今。据LightCounting CEO Dr. Vladimir Kozlov表示,从供应商和客户那里得到的数据显示,2025年光模块市场增长仍将十分强劲,预计有50%的增长。之后的未来5年内,市场将保持15%-18%区间的较平稳增长。
这一增长逻辑的背后是云服务商资本开支的大幅增长。微软、meta、谷歌、亚马逊等全球巨头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百度等互联网厂商均在加大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。这些资本开支计划不仅驱动了光模块厂商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的增长,也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