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信息网络产业联盟近日发布了《2024年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口研究报告》,深入探讨了当前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口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潜力。
报告指出,量子计算云平台作为量子技术与云计算融合的产物,目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,但已展现出其多元开放和协同合作的特点。在全球范围内,科技巨头如IBM、谷歌和微软在量子计算云平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服务。相比之下,国内虽然也涌现出如移动云、Quafu等具有特色的量子计算云平台,但在硬件性能和用户生态构建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。
在接口研究方面,报告发现,虽然众多量子计算云平台提供了多种接口服务,但这些接口之间差异较大,互操作性较弱,且缺乏统一的标准。例如,IBM Quantum提供了认证会话、项目管理等接口,AWS Braket则具备认证会话、任务管理等功能,而国内平台也大多涵盖了认证、任务、后端管理等基本接口。这种接口的差异性和不统一性,给用户在选择和使用量子计算云平台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规范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口,报告提出了一个量子云平台接口的功能模型和分级体系。功能模型在经典云接口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,包含了任务、后端、配置等管理模块,并特别强调了量子特性,如量子任务规范和后端资源配置等。而分级体系则将量子云平台接口分为三层:L0层为云原生应用接口,用户无需了解量子算法即可使用;L1层为量子编程语言层,用户可以利用量子编程语言开发应用;L2层则为量子脉冲序列层,用户需要依据量子硬件性能参数输入任务。
报告还指出,量子计算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使用量子计算资源的便利,用户可以通过提交任务、签权分配资源、调度执行任务和记录结果等流程来使用量子计算资源。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口也需要不断扩展和完善,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。